而在郑州铁路局,还有一队“养路娘子军”,打造着不一样的道路风景线……
修路老人
平时过日子 她省吃俭用
崔明蓝老人膝下有六个子女,如今儿孙满堂,正是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。然而自多年前老伴儿离世后,崔明蓝老人就一个人独居,不仅做饭、干家务都自己动手,还不忘关心村里的大事。
兰玉沟村(属青华镇)和张李庄村(属陆营镇)之间有一条长1公里多的路,这段路中还有两座木板小桥,是张李庄的孩子们到兰玉沟村小学的必经之路。
因年久未修,这条路坑坑洼洼,下雨后更是泥泞难行。崔明蓝老人看着这一切,萌生了修路的念头。
为了攒钱修路,崔明蓝把子女们给她的零用钱,加上每月政府发的60元养老补助金,都一点一滴存起来,自己用钱时,恨不得一分钱都掰成两半来花!修桥铺路时 她“挥金如土”
听说崔明蓝老人要拿出一大笔钱来修路,乡亲们都觉得很意外,一开始有很多人都不理解她为啥要这样做。
虽然子女们对老人捐钱修路抱有不同的看法,但崔明蓝的态度却很坚决,就是一定要修路!
修路保平安 心里也踏实
其实那条路离崔明蓝老人家并不近,当摄制组跟随老人一起,来到了那条由她捐资修成的路前,看到约1公里长的平坦小路加上两座新砌的水泥小桥,宛如美画一般,而老人看着这条路,眼睛也笑得眯成了一条线......
养护娘子军
抬枕木、砸道钉、换钢轨……在郑州铁路局郑州桥工段一专用线工区,活跃着一群女职工,她们与男职工一样承担着重体力劳动,确保了铁道货运线的安全畅通,被称为“养路娘子军”。
走近“养路娘子军”,体验她们的工作
据了解,该专用线工区成立于2001年,承担着3条铁路专用线共5.385公里线路、16组养护维修任务。工区现有11名职工,其中3名男职工,剩下8人都是女职工,故有“养路娘子军”之称。
这些女职工年龄在41岁至48岁之间,是2001年铁路道口普遍改为立交桥后,由道口工转为线路工的。作为该段唯一一支几乎由女职工组成的养路工区,“养路娘子军”主要负责对铁路专用线进行维修,检查线路,对超限的水平、方向等几何尺寸进行起道、拨道等整修;更换服役到期的钢轨、轨枕;清筛线路及捣固道床等,使线路始终处于良好状态。
点名完毕,2名男职工在外面把当天作业用的维修工具,分别装到电动三轮车上。工区的一间屋子外,一名女职工在门口把守,其余人员在里面换衣服。等大家出来后,每人除了带好作业的工具外,手里还拎着一小袋绿豆,“娘子军”们说,“这是工区发的,回家好熬汤喝”。
当天维修作业在5公里外。随后,“娘子军”们便向目的地出发。
通力协作,进行维修作业
上午8点,贺庄油库2号岔道,在铁道线旁,“娘子军”们身穿工作服,头上戴着帽子,手上套着手套,开始了一天的维修作业。
“这个地方轨道距离有点偏大,需要调整一下。”43岁的张国华是“娘子军”中的第3位班长,也是唯一的女班长。她个头儿不高,却很有“领导”范儿。手里拎着一根长长的道尺,沿着铁路线,俯下身子,认真地测量轨道距离,并在旁边做记号,叮嘱工友要改正。“宽窄距离稍有偏差就容易出事故。”张国华一边作业一边介绍,不能有丝毫差错,遇到不准的地方,她还要反复测量几次,争取做到精准无误。
捣固道床作业也是一件重体力活儿。“娘子军”们扶着30多斤的捣固机,将捣固机一头插入道床石块缝隙进行作业,有时单人“作战”,有时双人合作。记者接过捣固机,也亲身体验了一把,还没干一会儿活,就出了一身汗,也深深地体验到了“娘子军”们工作的不易。
她的手虽有些粗糙了,但指头上的婚戒写满了对家庭的爱
从二三十岁到四十多岁,她们坚守一线
下午3点上班后,“娘子军”们要前往霸陵桥附近对铁道线进行补休、涂油、整外观。
仝朝阳告诉记者,转岗后的十多年,这群“养路娘子军”从二三十岁到40多岁,以前有20多人,现在还有8人仍在坚守。仝朝阳说,“娘子军”们在干活方面虽没有男职工有劲,但心细、工作比较认真,这是他们不能比的。
“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,就要把它干好。”“娘子军”们坦言,由于经常风吹日晒,她们都被晒得黝黑,抹了化妆品也不管事。此外,至今为止,她们之中大多数人不是腰疼,就是身上很多疾病,但是都在坚守。
傍晚6点半,气温稍低了一些。到了下班时间,这是“娘子军”们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。整理好各自的工具后,她们脸上露出了笑容,一如线路旁绽放的无名花。
结束了一天的工作,女工们走在回家的路上